公屋一般申請平均輪候5.5年繼續高企 近26.8萬家庭等上樓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02/11 16:15

最後更新: 2019/02/11 21:04

分享:

分享:

位於沙田石門安睦街的碩門邨第二期共有4座住宅大廈,合共提供約3000個單位。(新聞處圖片)

房屋署今日(11日)更新公屋輪候數據,繼續創出過去18年來新高,遠離政府3年上樓目標。截至去年12月底,約有15.02萬宗一般公屋申請、以及約11.74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,合共26.76萬人輪候中。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.5年,至於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2.9年。

資料來源:房屋署

數據跟2018年9月比較,一般申請總數及輪候時間不變;非長者一人申請宗數按季微跌100宗。翻查數據,1998年公屋輪候時間平均6.6年,2000年則錄得5.2年。

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認為,過去3個月有多條新落成的大型屋邨入伙,包括近日入伙的沙田碩門邨第二期,料有助緩和公屋輪候情況。招續稱,雖然輪候時間未有續升,但仍處於高水平。而且,於2017年全年期間,平均輪候時間雖維持在4.6與4.7年之間,但其後大幅上升至5.5年,加上未來五年,每年平均新增供應量約為1.5萬間,即使加上平均每年剩回收公屋單位約7000間,相信勉強只可抵銷公屋一般申請者的新申請宗數,供求問題仍然處於緊張關係。

他認為,目前斷然表示公屋輪候有所改善,實屬言之尚早,不抱樂觀。他促請政府、房委會加快覓地、撥地,增建公營房屋,並且在財政預算案中積極配合,提供資源推動更多過渡性房屋的供應,回應基層市民住屋訴求。

房委會委員柯創盛認為,今次數字依然處於高位,亦偏離3年目標。但另一方面未來5年公屋建屋量全部不達標,故預計輪候時間只會延長。他要求當局透過撥用私樓熟地及提升公屋發展密度,以求在短期可以增加公營房屋單位。積極推動過渡性房屋,各部門為過渡性房屋計劃拆牆鬆綁。他又建議,同時成立「過渡性房屋基金」以專款加快過渡房屋供應,紓緩基層住屋困難。